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市校合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大中小(幼)思政教育全过程的有效路径,5月7日,大庆市教育局 大庆师范学院“G-U-S”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学校博雅讲堂举行。大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清霞,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监事李钟磬,大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昆、副会长乔志和,大庆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科学、校长张平、副校长周丹,以及来自大庆市教育局、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各县(区)教育局、各区进修校和市属、区属中小学以及驻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代表、学校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迪主持。


赵科学代表学校党委致词。他简要回顾学校60年办学历程,“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实践。他表示,通过与大庆市教育局签订“G-U-S”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师资培养、人才共享、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积极搭建跨学段、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具有大庆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朱清霞代表大庆市政府,对协议的签署表示祝贺。她指出,“G-U-S”战略合作平台和协同育人实验区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为我市建设现代教育强市注入了新的动能、赋予了新的内涵,必将在推进大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共建市校融合“新样板”,共筑精神传承“新高地”。她希望,双方紧抓此次签约合作契机,着眼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助推教师发展、破解教育难题,市校共助大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钟磬在讲话中指出,大庆油田将积极配合市政府和大庆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好教育资源共享、教学课程开发、实践项目构建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切实将油田的产业优势、精神财富转化为育人优势,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可感可知、可学可鉴,落地生根、永续传承,为大庆市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昆表示,希望通过深度合作,深度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课程、教材和实践活动项目,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科学实用的育人体系,造就一批身体力行教育家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好老师和“大先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大庆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伟与张平签订“G-U-S”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庆市所属五区、四县教育局负责人分别与周丹签署“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协议;朱清霞、李钟磬、乔志和、赵科学共同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教学展示环节,来自大庆市龙岗小学的赵琳、庆新中学的李秀、大庆一中的薛欣然、大庆师范学院的杨宏祥等四位老师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同题异构设计,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机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四学段。专家点评指出,授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彩讲授,充分体现了小学读故事、中学讲知识、大学研理论这一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阶梯式协同育人体系。


圆桌论坛环节,大庆实验中学副校长董长喜、大庆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刘耀庭、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涛、大庆市铁人学校校长孙静,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吉芬,围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特色实践、现存挑战与突破路径,从基础教育一线经验、教研指导策略、行政统筹规划及高校理论创新等维度,共商新时代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之道。实验中学依托“1256”大思政育人体系,以主题式、体验式、贯通式三大路径深化实践;铁人学校创新“铁人+”理念,构建“井式”模式与“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大庆市教师发展学院通过“六个引领”策略驱动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大庆市教育局将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六个一百”成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创新性解决方案。

刘迪在总结讲话中指出,“G-U-S”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校在构建校地、校际协同育人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 的揭牌,更是将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团队优势转化为教学特色、育人特色、实践特色,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发挥高等学校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我校将进一步强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理论研究、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高地;创新教学模式、争创红色大思政课示范地;深化校企协同、构筑红色文化实践引领地;打造育人样板、搭建红色文化传播交流地,不断开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工作的新局面,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张文彬 审核:马吉芬 编辑:姜丰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