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武玲敏,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西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自2017年任教以来,讲授《工业分析》、《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工业分析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等多门专业课程,讲授的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课程简介:
《工业分析》是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开发、原料选择、生产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污染治理等一系列分析测定过程而设置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需掌握工业分析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掌握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工业分析对象与要求,掌握如何制定样品采集方案和制样技术、筛选分析技术与方法、设计分析检测方案与流程、定制工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能力。锻炼学生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业生产分析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化学工业检验工作岗位打下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业分析》线上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前预习-课上随堂练习及小组汇报-课后总结-科学评价”四位一体教学策略。课前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本节导学和学习任务单,明确本节重难点、视频观看任务及测试题,设有讨论、录课及进度测试、课外拓展和小组作品区。教师学习通后台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提醒和批阅,并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及时记录,及时调整课中精讲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思政和工业项目分析案例进行问题式导入,学生讨论、整理及提出解决方案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方案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与实际生产情况之间联系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课程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提问等课堂互动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理解程度,并以此调整教学重点进行针对性讲解。课堂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小组根据老师上节课布置的工业分析相关主题(如城镇污水分析及处理、三峡工程材料水泥的系统分析、云南白药与乌头碱、食品种亚硝酸盐添加剂和有机聚丙烯酰胺的应用及分析等)进行小组汇报,学生、老师均进行点评和打分,达到应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业生产、生活实例的目标。教师会在每章或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以考察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存在普遍性不理解或者错误的问题,集中进行答疑。全面考察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注重相关内容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图注:部分小组主题汇报作品
学生评价:
19级应二王嘉欣:武老师的教学方式特别的新颖,趣味性很足,引导我们自主思考,在课程结尾还会进行小测,方便我们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学习知识,老师还会录制视频方便大家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每个章节的结束都会让我们去进行知识点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认识了不足同时也巩固了知识。除此之外,老师还让我们将课程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翻转课堂,然后分组为大家进行分享,各组之间还会进行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收获,最后由武老师对我们的分享进行补充与总结,这让我们的收获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会让我们更好的吸收知识。
19级应二杨美琪:老师上课前会让我们提前观看视频做好预习,课上会进行一份小测,了解大家预习是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上会进行翻转课堂,由小组汇报有关工业分析方面在生活中的应用,还会找同学评价,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最后由老师总结与工业项目分析相关的知识。这个翻转课堂让我们有很多收获,了解了很多生活中的一些工业化学产品,以及它们的分析方法。然后在进行授课,授课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让我们都参与进入课堂,使我们可以更深入的学到知识。
19级应二朱明慧:武玲敏老师上课诙谐有趣,她善于用凝练的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过程公式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讲课内容紧凑、丰富,并附有大量有关实际生活的实例。十分有利于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上课时,武老师会适当缓和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大家学习的进取性,让我们在学习之余能够在调节气氛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帮忙我们构建正确的世界观。
19应一于佳丽:武老师堂课思路清晰,能够利用情境引导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充分激起大家的兴趣。在教学时循循善诱,让我们自主思考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我们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环节多而有趣,同时还让我们了解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老师答疑认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能够及时详尽的解答,态度和蔼,十分有耐心。
督导评价:
工业分析课程课前有详细导学,课中有互动、有提问,我们听课积极性高,翻转课堂环节,通过主题汇报巧妙将分析原理、方法与工业生产、生活紧密衔接,学生参与度高,并带领学生互评,及时进行总结分析,能有效将知识内化。随堂练习中每个知识点对应不同类型的题目,练习的比较全面,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撰稿:邓进军
一审:关陟平
二审:唐龙
三审:高清河